首页 >> 学员管理 >> 学员动态 >> 正文

宜昌移民工作创建 “全省领先 全国一流”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宜昌市移民局 张 骏        发布日期: 2019-01-17

    一、基本情况

 

    水库移民是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产生的大规模有组织的非自愿移民人口迁移与经济社会重建活动。建国以来,国家、省先后在宜昌修建了三峡、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等大型水库,给宜昌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宜昌也因此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名副其实的移民大市和水电名城。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水库37座,移民搬迁35.6万人;国家核定我市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91095人。

 

    为加大对水库移民的帮扶,国家提出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采取前期补偿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宜昌市移民局在总结过去成绩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查分析研究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移民工作“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

 

二、工作思路

 

    提出背景

 

    1.来自广大移民的呼声。

    2.源于移民工作的变化。

    3.符合移民干部履职尽责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省移民主管部门的要求部署,紧扣水库移民与全市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突出移民主体,坚持产业主导,推进服务创新,努力用3年时间实现宜昌市移民工作“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目标。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一批移民重点、难点工作的突破创新;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亮点工程;创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全面提升移民工作的质效和水平,实现全市移民工作五个“全省领先”,争创全国一流的工作业绩。

 

    实现五个“全省领先”:

 

     1.脱贫解困步伐全省领先。集中力量打好贫困移民脱贫攻坚战,确保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移民和贫困移民村按期脱贫出列,确保到2020年水库移民与全市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2.项目实施绩效全省领先。突出抓好项目实施,加快移民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力争项目实施在全省 “三率”最高、绩效最好、管理最优。

 

     3.移民收入增幅全省领先。积极探索产业扶持新模式,深入推进移民产业发展,加快移民增收致富步伐,力争到2020年移民人均收入总体达到或超过当地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4.服务管理创新全省领先。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全力保障移民合法权益,全力维护移民和谐稳定,让移民能够同等享受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5.加强自身建设全省领先。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持续改进机关作风,加强干部教育培养,促进全市移民系统党员干部精神面貌大改观、工作作风大转变、工作效能大提升。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宜昌市移民局印发了创建“全省领先 全国一流”工作方案的一号文件,将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一)实施贫困移民脱贫攻坚工程。

 

    据统计,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移民5161户11137人,市移民局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帮扶方式,大力开展建档立卡移民贫困村、贫困移民户脱贫攻坚工作,对遭遇突发重大安全事故、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大学生子女就学等“三重一大”困难移民家庭,进行临时救助。截止目前,全市共有3241户7075人脱贫,95个建档立卡移民贫困村出列。

 

    (二)实施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

 

    扎实推进三峡后续生态环保项目建设。2011至2018年,上级共批复我市组织实施生态环保项目126个,主要包括污染防治与水质保护、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库岸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屏障区建设等类型项目,批复总投资22亿元。截至10月底,已完工项目86个,累计完成投资13.6亿元。积极开展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争取上级支持三峡库区建成污水处理厂26座,日处理能力达到50余万吨;建成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场等20处,日处理能力1200多吨。全面取缔网箱养殖,2013年以来,三峡库区共拆除网箱7100余口。

 

    (三)实施产业扶持发展工程。

 

    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依托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模式,科学划定区域化产业发展布局。全市共安排移民产业扶持项目140个,项目总投资15065万元,其中移民投资10283万元。

 

    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新型主体。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方向,持续加大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融合工作力度,全面推动移民产业开发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行“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移民产业领军企业。今年以来,扶持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8家,移民致富带头人63人,扶持2个移民重点村建设商业门面或工业厂房出租,带动当地移民增收近千元。

 

    积极探索移民土地入股分红、移民资金折股分红和移民打工获得报酬的“一份投入三份收益”扶持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移民资金投入形成经营性资产折股分红,切实增加移民收入。

 

    (四)实施项目绩效管理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强化“四制”管理,加强移民资金管理,提高项目实施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移民资金使用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三峡后续工作项目资金等使用绩效评价。加快推进三峡后续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年度批复项目当年开工率100%,已完工项目验收率次年底达100%,补助资金使用率与进度相匹配。加快推进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项目实施,确保2018年底完成建设任务。全面实施第二轮葛洲坝移民帮扶解困专项规划。

 

    (五)实施农村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工程。

 

    自2013年起,全市实施移民美丽家园建设64个,项目总投资7.92亿元,其中移民资金投入4.63亿元。借力乡村振兴、村庄环境整治、乡村旅游、消危减土、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通村公路、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政策,切实解决移民危房、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六)实施城镇移民小区综合帮扶工程。

 

    2011-2018年,上级共批复我市组织实施小区综合帮扶项目25个,总投资11.6亿元,下达专项资金6.2亿元。目前已完工15个,在建10个,累计完成总投资9.2亿元,项目建设成效逐步凸显,移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移民群众收入得到提高,库区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七)实施移民创业就业服务工程。

 

    探索移民自主培训新模式,出台《宜昌市城区水库移民自主培训补助实施细则》,对城区817名自主参加技能培训且取得资格证书的移民实施了补助,补助资金达163万元。组织开展千名移民电商创业人才培训班,截至目前,已完成22个班次,培训移民1091人,90%的参训移民通过培训能够在互联网销售农特产品。2018年宜昌市移民培训工作在省移民局组织的全省移民培训工作绩效考核通报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八)实施移民信访法治化建设工程。

 

    推进信访法治化。坚持依法办理,引导移民群众依法逐级走访,按照“三到位一处理”的原则,严格按信访程序依法办理,加大律师参与处理信访问题力度。

 

    推进信访规范化。进一步细化明确信访事项登记受理、办理答复、复查复核、告知送达、督查督办、群众评价等环节的业务规范和工作标准,加强对县市区信访事项办理的指导和检查,提高信访事项办理水平。

 

    推进信访信息化。加强网上公众诉求事项办理,对阳光信访系统、政风行风热线、市长热线等三个平台移民的信访诉求,实现了及时签收、及时调查、及时办理、及时答复。

 

    (九)实施移民信息化建设工程。

 

    在全市51个移民重点镇(乡)220个重点移民村(社区)建设340个电商服务站点。截止2018年9月,三峡库区141个站点为周边群众代卖农特产品2800万元,快递中转32万件,代买日用货物130万元,探索出了一条“互联网+就业信息发布、技能培训、精准帮扶、电子商务、快递中转、舆情诉求”的服务移民新模式。

 

    (十)实施一流干部队伍建设工程。

 

    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全年举办8期干部培训班,培训各级移民干部400余人次。

 

    围绕争创“群众满意机关”,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每名机关干部联系2—3户困难户,全年到户不少于3次,为贫困户解决2个“微心愿”,加深与贫困户感情。所联系的对口帮扶村秭归县峡口村有望今年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制定岗位职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出台《机关岗位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及差异化分配方案》,探索建立奖励发放正态分布机制,进一步激发机关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