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 党校声音 >> 正文

徐红 代琼 | 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涵和特点

来源:《政策》        作者: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 徐红 代琼        发布日期: 2021-10-30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表达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满足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价值观分析,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表达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价值成果与满足人民群众求解放、求富裕需求之间的价值关系。

一、伟大建党精神“四个层次”的价值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的“四句话" ,形成四个价值层次,每句话都有自身的价值内涵。

(一)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价值内涵。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守的理想是共产主义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苦苦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无比推崇,以实践效果为导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理论指导价值。党的一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党的二大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出发,确定的奋斗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铲除私有制,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确定的党的理想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追求理论价值和追求社会革命实践价值的统一,二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二)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内涵。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样的初心使命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作为价值主体,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价值目标,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价值道路,把阶级斗争作为价值手段。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确立这样的初心使命,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为指导,以实际行动践行这样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本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产物。崇尚实践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基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围绕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全力领导工人运动。党的二大后立即着手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等工作,从此拉开了大革命的序幕。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一个确立并努力践行初心使命的组织,是中国革命价值认识和价值创造的统一论者。

(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价值内涵。为实现改造中国社会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推翻资产阶级、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中,斗争激烈惨烈的程度是世所罕见的。要斗争,就会有牺牲。毛泽东曾说过:“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中国革命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是在艰难困苦而不是在敲锣打鼓中实现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怕牺牲、不畏强敌,才能贏得最终的胜利。

(四)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内涵。对党忠诚是尊重党作为价值创造领导主体地位的必然逻辑;不负人民是尊重人民作为价值创造基础主体地位的必然逻辑。对党忠诚就是忠诚于党的理论、理想、宗旨、组织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负人民就是不负人民对解放、幸福等价值的需要,在打江山、守江山的社会实践中让人民当主体、主力、主裁判,全心全意地服务于人民创造价值、实现价值、评判价值。忠诚于党的实质是坚持党的领导,不负人民的实质是坚持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价值意蕴

从整体上看,32 字建党精神浑然一体,有不可分割的整体价值意蕴。

(一)从静态来看,表达的是一种宏大的价值关系。党从成立的那一刻起, 就把自身定位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裕、人民幸福的工具。毛泽东说过:“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把党置于工具价值地位,把人民群众置于目的价值地位。建党精神涉及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的价值理想,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宗旨的价值使命,以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为特征的价值创造意志,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特质的价值实现情怀,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之间的价值关系。

(二)从动态来看,表达的是一个现实的价值运动。价值是一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包括价值目标设定、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确立、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评价的过程。建党精神蕴含着价值认识、价值目标确立、社会历史价值创造活动,锻造支撑价值创造活动坚持到底的坚强意志,选择价值实践活动领导主体和价值实践活动基础主体等价值实践活动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有机衔接,构成一幅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

(三)从总体上看,表达的是多方面的辩证统一。一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坚持真理、 坚守理想”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价值力量。二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科学认识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具体化,确立和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以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斗争朝着初心使命指引的方向前进。在这一-波 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人民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铜墙铁壁。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特点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价值内涵丰富,而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赋予其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精神的鲜明特质。

(一)独特性。一是独特的产生条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国情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条件,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条件,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条件。在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必然要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而这些方面在精神上的表达就是伟大建党精神所包含的核心要素。二是独特的价值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也理所当然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观。因而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是伟大建党精神最鲜明的价值特色。三是独特的价值观话语体系。独特的产生条件、独特的价值理论指导必然会产生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最新成果。

(二)人民性。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一是把人民作为价值认识的主体。中国共产党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必须动员千百万群众参与到伟大的社会革命洪流中来。建党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开始深入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再加上十月革命的巨大示范作用,中国工人阶级逐步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二是把人民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价值的创造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无疑都是以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为主体创造的。三是把人民作为价值实现的主体。人民不仅创造价值,也应当享用价值,是价值实现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崭新的社会制度,人民实现了翻身解放做主人的愿望,是中国社会历史价值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四是把人民作为价值评价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只有人民才最有资格去评价。

(三)过程性。伟大建党精神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萌发、孕育、形成的过程。一是在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教民道路的过程中萌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的先进分子探讨过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方案,也尝试过各种主义和思潮,但都没能达到目的。寻找更加科学、更能有效指导中国社会改造的理论,成为当时中国先进分子最急切的任务。二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孕育。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纯理论形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是指导俄国革命取得成功的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与其它各种主义和思潮的比较中最终胜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建党精神培植了丰厚的精神沃土。三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的精神成果在党成立初期就是伟大的建党精神。

(四)体系性。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第一,伟大建党精神本身是一个体系。建党精神“四句话”及“四句话”涉及的8个方面可看作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构成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有机互动,构成一个价值关系体系和价值运动体系。第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大系统。伟大建党精神是这一谱系的开篇,是源头,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伟大精神是这一谱系的分篇。开篇是总论、分篇是分论,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价值的鸿篇巨著。

(五)传承性。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精神的政治有机体。伟大建党精神是这一有机体的精神基因,刻录着党的精神密码。我们可以看到党在各个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都继承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因。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图谱,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