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频道 >> 报刊部 >> 正文

叶剑锋 何则易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经验

来源:《政策》        作者: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 叶剑锋 何则易        发布日期: 2021-10-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维护国家利益问题,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科学分析国家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和特点,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和举措,有效维护了国家利益,赢得了党心民心,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一、统筹国际与国内大局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保障国家利益和安全

国家发展战略是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等长远发展的政策策略方针,是国家利益的反映。正确的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错误的战略则会导致国家的停滞甚至倒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立足中国国情、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有力保障国家利益和安全。

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情况,进步把这一战略目标具体化,先后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具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注意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从而制定具体政策和策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灵活地把握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在外交上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在军事上作出了抗美援朝、抗法援越等重大决策,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周边环境和来自苏联的援助;在经济上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行无私援助,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同情与支持,改善了新中国的外部环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果断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面调整了国际战略,顺应了党心民心,成功地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和文化外交,展现公正、民主、进步的大国形象,大大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理解。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世情,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总目标,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契合国家利益多样性、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明显提升,现代化建设环境更为宽松,生存和发展空间进-步拓展。

二、将国家主权和安全视为国家利益的最高原则,统筹发展与安全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和平安宁的环境,从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利益。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将国家主权和安全视为国家利益的最高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带领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役等伟大胜利,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捍卫了国家和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基础上,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灵活务实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谈判成功收回了香港、澳门主权,洗刷了百年耻辱;我们党提出新的安全观和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坚定推进和维护中国核心利益。

进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顺应时代主题和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坚持独立自主主权地位,提出和实践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处理与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反恐、气候变化、抗疫等领域国际合作,妥善处理中印边境冲突,坚决维护南海海域等海洋权益,为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宽松的环境,拓展了中国生存和发展空间,保障了国家能源和海上贸易通道安全。

三、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特点和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不同层次国家利益间的关系

国家利益是一个复合体系,其内容包括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利益的重点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特点和主要矛盾来处理国家利益实践中各层次利益的关系,很好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威胁、军事围堵、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放在国家利益的首位,采取积极防御、军事斗争等措施,保持了主权领土的独立和完整,以国家政治利益为优先方向,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积极争取国际承认和提高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拓展了新中国的国际空间。同时,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基于时代主题的转换,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果断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采取--系列改革举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促进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中国和平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御西方“和平演变”图谋,维护国家文化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红线,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维护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在政治利益方面,我们党在国内政治实践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在国际政治实践中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确保了政治稳定大局。在经济利益方面,我们党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实体经济、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不断焕发中国经济活力和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夯实维护国家利益的经济基础。在文化利益方面,我们党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国国家形象影响力,不断巩固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支撑。

四、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保障国家利益最大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善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重视调动社会各阶层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维护国家利益的磅礴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始终把工人阶级作为“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同时发挥农民阶级同盟军作用和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团结和带领他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初步成果。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继续坚持依靠“两阶级一-阶层”, 同时适应社会阶层多样化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新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作用,建立起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凝聚、动员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为现代化建设和维护国家利益而共同奋斗。进人新时代,我们党发挥作为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主心骨作用,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发展新时代统- -战线,把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最大程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更多的人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个人利益和维护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形成社会各阶层充分释放才华和能量书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彩华章的时代伟力。

五、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柱石作用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屈辱史反复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军事斗争是一切国家利益得以实现的基本手段。没有强大的国防,不但无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无法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基础作用,坚持不懈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军队,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坚持“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作出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役等重大决策,坚决挫败了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挑衅,维护了国家安全,树立了新中国在全世界的威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恢复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人民军队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不断迈进。人民军队着眼维护和平、遏制危机和打赢战争,积极完成抗击特大地震、森林火灾、特大洪水、非典疫情等抢险救灾任务,完成依法履行香港、澳门防务职责,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高效履行了维护国家利益的职能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强军目标,作出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重大决策,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立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强柱石,成为拓展我国海外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