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频道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正文

黄开华 杨丹妮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三重意蕴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 黄开华 杨丹妮        发布日期: 2022-02-16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起来,探索创造出具有中国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方式和理论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两个结合”之“结合”不是简单的对接与拼凑,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着力在“化”上做文章。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我们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遵循。“两个结合”意蕴深厚,科学揭示和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深层逻辑和现实路径。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和行动指南。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并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时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时强调,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起来,探索创造出具有中国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方式和理论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1938年,毛泽东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942年又提出“要追求一个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的要求。思想理论必然体现出民族性、继承性。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我们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以广大人民群众耳濡目染、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生动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的思想特质和理论形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有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与文明支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从毛泽东创造性运用矛盾、实践、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等中国文化、哲学的基本概念,到邓小平用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运》中的“小康”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从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到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加以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提升,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中华文明再现辉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两个结合”之根本为“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关键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体现在全领域全过程各环节,不仅要在文化领域、思想领域、舆论领域抓意识形态工作,还要在经济、社会、法治等方面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并将其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改旗易帜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两个结合”之“结合”不是简单的对接与拼凑,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着力在“化”上做文章。不论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本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判断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两个结合”之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立场是基础。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个结合”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解决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等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并给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要求我们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让古老的中华文明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激活、提炼与提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出新的文明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