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员之声 >> 正文

充实收获之行 砥砺初心之行
——“三同”教学日记

作者:2022秋季学期年轻干部培训二班 刘小燕        发布日期: 2022-11-09

我入职20年,4次上中青班,本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下简称“三同”)还是第一次经历。和许多同学一样,我从小在县城长大,对农村生活了解不多,所以对我来说“事前充满期待、事中认真体验、事后深刻领悟”。我觉得这是体验式学习的极好形式,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能如期组织并顺利完成,更显珍贵和感动。于是11月1日我们带着各自的期待和“放风般”的快乐出发了。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两天来,我们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记、一路问一路悟。我们在手工豆腐坊喝豆浆、吃豆腐脑,我们帮乡亲们挖红薯、砍柴火,割野草、浇菜园,摘野菊、剥棉花,协助空巢老人照看留守小宝宝。炊烟袅袅的夜晚,我们在农家土灶上亲手制作美味佳肴。入户调查时,我们和农户促膝谈心,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带来“先进区”建设的先声。老区人民很朴实,和我们在一起,他们只知道认真听、坦诚说、会心笑,把花生往我们口袋里塞了又塞、把精心烹饪的农家土菜堆满了我们的碗。临走时依依不舍,就连相处了一天的小女孩,都哭着赶路到很远。夜幕降临,完成了一天的任务,我们携手挨家串门,在刷黑的公路上呼吸新鲜空气、散步聊天,笑声和欢乐洒满了村寨的每个角落。两天、虽然只有两天,我们却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体悟了真切的生活、厚植了为民的情怀。总之,此行是巩固提升之行、愉快友谊之行、充实收获之行、砥砺初心之行。使我有了如下三点收获。

第一、深化了我对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方法论的认识。党校培训是我党理论武装“关键少数”的特色作法和光荣传统,在百年党史中“思想先行”让主观见之于客观、用思想引领全局、以共识凝聚力量,从而保障了党的事业步步为赢。本次培训,党校先是立足武汉本部课堂,以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实训教学等多种形式给我们建构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取得感性认识。再到红安听湖北革命史、鄂豫皖苏区及大别山地方史、李先念等英雄人物史,实现理论学习的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逐渐聚焦,进一步建构湖北干部特有的党性锤炼知识体系。尤其是1号上午半天在烈士纪念园和纪念馆的现场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纪念碑献花仪式结束后讲解员叶老师的深情演讲,参观结束后,坐在户外小马扎上,党校熊老师长达半小时的激情点评,让我们从感性认识逐渐进入到理性认识。在深入基层群众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时,又实现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环环相扣、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具有极强的代入感、科学的规律性和鲜明的方法论。尤其是熊老师的演讲我全程录像,回来又反复听、认真学。让我领教了思政教育如何“进生活”、思政工作如何共鸣共情、思政理论课党性教育课如何驾驭的鲜活方法论。

第二、深化了我对传承红色基因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这次“三同”教学选的村是观音阁村,我认为之所以选这个村是因为该村诞生了以秦光远将军为代表的56名英雄儿女的光辉事迹。除秦将军外,其余55位全部牺牲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新中国成立后直到生命的尽头,秦将军把自己全部的工资几乎都用于父老乡亲。自费修建55位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让子孙后代弘扬烈士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开展长达45年的捐资助学,哪怕是在一大家人经济拮据、孙女得绝症债台高筑的情况下,依然四处筹措资金。秦将军给同村亲友写了10封家书,以信教育后辈。他一生没有存款,从未利用职权为儿女搞半点特殊,坚守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胆忠心。

如今的观音阁村在秦将军侄儿秦秋平的带领下,充分挖掘红色精神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建成了“红色书信长廊”,连同纪念碑和烈士墓一起共同打造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基地,打造全村人共同情感家园和精神堡垒。观音阁村不正是我省千千万万个红色村落的完美缩影吗?湖北在百年党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国有名可考的烈士有370万余人,湖北就有70万。可谓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挖掘全省各地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势在必行。

近两年,我也正携手我的团队搜集整理研究湖北省百封红色书信,将散落各地如同璀璨“珍珠”的红色书信,串成精美的“项链”。目前已收集到涉及李汉俊、陈谭秋、吴焕先、项英、徐海东、张定宇、张富清等61人的红色书信百余封,形成了近20万字的研究成果。并致力于让书信进课堂、打造特色思政金课,以求知识入耳;让宣讲进社区、开展基层宣讲,以求历史入脑;让红音进融媒、创设电视节目,以求精神入心。以书信的短小轻盈体态,创新补充“典范历史”,实现重大历史题材喜闻乐见的柔性传播。填补我省此项工作的空白。

所以,当得知该村建有秦将军书信长廊时,我如获至宝。因为秦将军的书信刚好填补了我的研究空白。也因为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先例,使我对我正在从事的事业信心百倍。感谢这场神圣的邂逅,让我意识到红色文化的挖掘和赓续任重道远。湖北是资源富矿,理论工作者应在这个“春天”辛勤耕耘,在红色文化强省、强县、强镇、强村建设方面多做实事。

第三、深化了我对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治理先进经验的认识。本次红安之行现场教学我们来到了七里坪镇柏灵寺村——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看了“共同缔造”成果展板、听了村干部精心讲解、参观了村容村貌后。让我深深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实际问题应该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问题,应该是群众身边、最关切、最棘手、最现实的问题,不怕事小、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由此我联想到去年荆州市以及全国多地广泛开展的解决“学位、床位、车位、厕位”的民生“四位”难题,办好群众“关键小事”广受好评。这也是百年党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因为边区妇女生不出孩子,毛泽东主席亲自过问,最终很好解决了这一“关键小事”。使得条件异常艰苦的延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被西方人士称为东方的“耶路撒冷”。

柏林寺村通过“共同缔造”解决了村容村貌、厕所革命,开放了老年公益食堂、留守儿童“四点半课堂”……由于“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和“五共”工作方式的创新运用,调动了基层群众的能动性、创造性、激活了主人翁意识。70多岁的老人主动让出了自己的油坊建成了“思源亭”,有的村民捐出自家的老屋建公益食堂和爱心超市。对于房前屋后的“不美观”,只要大家提出来,村民都会主动拆除并整改到位。每周进行全村卫生评比,发动孩子当评委,用孩子教育大人。还有那坚持了近30年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这样的缔造结果,令人震撼。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工作增长点,这是民生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使我倍感“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群众基层深厚、大有文章可做。

两天的外出现场教学和五天的红安分校研学虽是短暂的,但带给我的精神洗礼和工作触动是永恒的。我将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将用所学所思所悟滋养我的信仰、砥砺我的初心,指导我的工作、护航我的成长。以最饱满的热情、创最佳的业绩、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