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频道 >> 报刊部 >> 正文

精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省委党校发出重要声音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 2022-11-27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湖北日报从11月4日起连续推出“报告精解”栏目,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观点、重要论断和重大举措。省委党校有五位专家学者担任解读嘉宾,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出党校“好声音”。湖北日报客户端整理出了党校“好声音”专辑,学习强国平台进行了转发。现转载如下:

(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解读人: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王能应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什么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王能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应对“两个大局”而提出的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我国发展战略路径的深刻调整。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需主导、内部可循环又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实现手段,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实现形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的实现载体。我国作为大国,从经济安全出发,从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目标出发,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出发,我们必须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提升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特征和着力点的科学决策,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升级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循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靠强有力的内生动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战略性支撑


解读人:湖北省委党校报刊部主任、教授叶剑锋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放在一起,有何深意?为什么要强调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叶剑锋: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单独成章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放在一起,一体部署,这是意义深远的重大创新。

这一新的集中表达,更加突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乎人民的美好生活,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须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并付诸实践。

这一新的集中表达,更加凸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各有侧重,在相互融合中协同配合、整体联动、系统集成、一体化发展,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发展新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知识创新贡献。

这一新的集中表达,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以创新来驱动,创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又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把三者放在一起,体现了党的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及其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把握。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性。

第一,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的人才资源,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第二,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服务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作卓有成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越来越成为国家事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

第三,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也必然是具有人才竞争优势的国家。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必须充分认识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解读人: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 姜涛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重强调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如何理解“高质量充分就业”?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姜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提出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从提出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到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再到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高质量”和“充分”并列前后摆布,表明既要注重扩大就业容量,更要注重提升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增加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提供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深刻体现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新要求。

“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等。未来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全体人民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用足用好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扩容又提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充足的人力资本红利。同时,从经济循环视角看,就业是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重要纽带,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助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需要多途径协同发力。从推动经济发展发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调控,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从优化就业服务发力,不断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从重点群体就业发力,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广开就业门路。从推动创业创新发力,纵深推进创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放大就业倍增效应。从破除就业障碍发力,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从解决就业矛盾发力,强化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从优化就业环境发力,不断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四)反腐败斗争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

解读人:湖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唐岚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如何理解“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为什么说“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

唐岚: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形势的科学研判,是对反腐败斗争规律的深刻揭示。这一重要论断,既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持久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新要求,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之所以说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是因为在新时代十年,我们党所领导的刀刃向内的反腐败斗争,无论是党中央“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担当之大,还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措施之全;无论是反腐败斗争过程的程度之剧,还是反腐败斗争成效的影响之深,都是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都充分体现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具有最彻底的自我革命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至2022年4月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438.8万件、470.9万人。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并成功找到了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腐败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权力异化现象。只要有公权力的存在,就有腐败存在的可能;只要拥有权力,就有被腐蚀被围猎的风险。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将长期存在,“四大危险”将长期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虽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反腐败斗争仍任重而道远。从不敢腐来看,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敬畏意识有所增强,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和敬畏意识不强;从不能腐来看,新时代十年党内法规和有关法律不断健全完善,但制度党规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空隙;从不想腐来看,部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并没有解决好,仍有两面人的存在,仍然存在贪腐的动机和可能。这就表明,当前依然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就不可能停歇。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吹冲锋号,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牢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的攻坚战持久战。

(五)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

解读人:湖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李明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为什么要把青年工作提升到“战略性工作”的高度?为什么要强调“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李明: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现在、将来,青年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中一项战略性工作”。党的二十大从“战略性工作”的高度对青年工作的定位、主要任务和做好青年工作的方法论进行了全面部署,意义重大。

青年工作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实践者。历史和现实表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做好青年工作,必须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决定着青年工作的根本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发展定位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国际竞争的总体格局中,把青年工作定位在党和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青年首先发展,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为工作理念,以“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发展目标,号召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做好青年工作,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因此,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国情、世情、党情,观察分析问题,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增进自信自强;要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个人命运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认识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机遇,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自觉追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奋发有为。

湖北日报客户端专辑链接

学习强国链接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反腐败斗争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

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