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社科联        发布日期: 2022-11-30
《是这个理》栏目是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旨在以社科专家的视角,探求每个普通人心中的“理”。
本期节目,让我们跟随我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年轻老师胡荣涛的脚步,走入各地的田间地头,一起寻找答案、不负“苕”华。
红薯,在湖北被称为苕或者红苕。这种纺钟形、生吃脆甜、蒸熟后香甜糯软的红安苕,更是全国有名。但要说哪里的红安苕最正宗,红安县的二程镇绝对排得上名号。这里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安苕”的采样区,守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父老乡亲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能发“苕”财。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58期:不负“苕”华。守着“金字招牌”该怎么用?曾经的红安苕这个“土坨坨”究竟是如何变成“金疙瘩”的?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讲师胡荣涛的脚步,一起到红苕地里寻找答案。
小小红薯蕴含“大能量” 能人回乡探索新路子
11月初,二程镇西林村村集体的最后一批红苕开挖。刘建华正张罗着村民们干活,今年66岁的他,在西林村和红苕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以前,村里虽盛产红苕,但因为卖不出好价格,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种红苕的人越来越少,村里的好田好地都被荒废了。地里刨食,辛苦种出来的东西变不出钱来,时间长了,刘建华就灰了心,红苕直接喂猪、喂鸡,自己也决定北上打工,而且这一走就是十几年。2015年,西林村246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7户136人,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谋生,村里八百多亩的耕地近半撂荒,是红安县的重点贫困村。村里经济常年发展不起来,村集体更是负债30多万,在二程镇31个村中,常年垫底。
刘建忠,年轻的时候,也是种红苕的一把好手。后来靠在县城做工程,年入三五十万,成了西林村家喻户晓的能人。2012年,二程镇党委开始做工作,号召刘建忠回乡,希望他能带头,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在爱人的支持下,他决定回乡为家乡做点事。就这样,好不容易走出小山村,在外站稳脚跟的一家子从城里又搬回了村里,开始了拓荒的日子。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刘建忠一开始却打算让西林村“吃土”,从地里找出路。可刚起步的那一年,刘建忠不仅技术不熟练,再加上天气干旱,红薯的产量并不多,全年干下来不仅没挣钱,还自掏腰包补贴了两千多元工资给村民。
亲身实践寻找突破口技术加持助力产业兴
柯长清是刘建忠的老朋友,在基层做了三十多年农业工作,如今已经是红安乃至黄冈地区有名的红苕种植专家了。2009年,他还参与了红安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请答辩。和其他学院派的专家不同,柯长清种苕的那一套,更多是从二程镇的土地里一点一滴挤出来的。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后,2015年,柯长清打算给自己找一个阵地,而刘建忠也在为红苕种植技术难点的突破发愁,二人一拍即合。
有前景,就意味着有市场,但是想要市场显效,得先有规模。西林村开始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带头,驻村工作队配合,入户讲政策,鼓励能人大户扩大红苕的种植规模。为了进一步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柯长清也开始以试验田的形式,给西林村集中育苗,并用订单销售的模式倒推红苕的标准化种植。有好人品背书,再加上优质的种苗和过硬的技术托底,西林村用三年的时间,采取在家农户“流转种”,常年不在家的农户“委托种”的方式,将红薯种植面积提升到了800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80%以上,成了红安县红苕种植第一个专业村。
整合资源盘活产业链兼收并蓄走好振兴路
2019年,西林村又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进一步整合土地2896亩,资产总额354万元,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进行“三变”改革,集中发展红苕产业。但规模一大,红苕采收周期短、保存难度大、附加值低且价格浮动大的风险也随之加大。除了促进红苕的反季节销售,西林村还通过产品深加工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此,村民们通过将红薯储存在红苕洞里,使红苕的销售周期延长至半年,到了来年清明前后还能有得卖。
除了促进红苕的反季节销售,西林村还通过产品深加工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去年,1720万斤红苕在伟杰农业——二程镇本土的红苕加工企业,精深加工成了淀粉、粉条等“苕大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其中,酸辣粉就是紧跟年轻人消费习惯研发的即食新品。一旦身处第二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整个红苕产业发展就有了更大的底气。良性互动之下,西林村今年的红苕面积超过900亩,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5万元。而在二程镇,今年的红苕种植面积有25000亩,整个红安县达到了110万亩。1902家的规模化种植主体,82万吨的总产量,红安县的红苕产值预计达34.9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苕饭”。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从最初的耕地严重抛荒,到现在的产业链条日渐完善,西林村通过能人回乡,激活沉睡的资源,巧用科技的力量,让小小红安苕迸发出致富的大能量。这里的发展体量或许不大,但是闯出的新路子,为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