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党校声音 >> 正文

陈俊秀 |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②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文史教研部 陈俊秀        发布日期: 2023-10-17

编者按

2023年10月12日,《湖北日报》11版丛论刊发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陈俊秀署名文章《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②》,现予以转载。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全文如下

阅读提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基于思想理念和价值主张的高度契合而产生的深层聚变。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魂脉”与“根脉”的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深刻反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根植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厚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外来”与“本来”的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深刻反应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传统”与“现代”的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深刻反应延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脉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文明滋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了更为厚重的文明底蕴。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指明“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道出了“第二个结合”的创新机理与成果指向,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基于思想理念和价值主张的高度契合而产生的深层聚变。这为我们深刻认识、科学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理论创新的必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的制胜密码,也是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第二个结合”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二者的结合注定会造就出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理论。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魂脉”与“根脉”的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深刻反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根植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厚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由此深刻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的深度统一。“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基础,也“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着眼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首先“新”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彰显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思想伟力。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文化开新的必然呈现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看,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新文化运动实现了思想的解放,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社会基础。在文化层面,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新文化运动与初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相碰撞而产生的结果,由此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文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大旗,并以此作为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二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自己的思想指南,具有革命的能动性。三是自觉推动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具有革命的自觉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直都是良性互动、互促互进的。在此基础上,“第二个结合”的明确提出,让我们进一步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让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让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外来”与“本来”的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深刻反应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由此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深度统一。“第二个结合”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替代与同化,而是要在创新中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的辉煌。二者结合之后,除了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还在,还会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的文化生命体”孕育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外来文化不断本土化的过程。这些历史进程相互交织、协调推进,有机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文明更新的必然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可见,推进“第二个结合”就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历史逻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由此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文明更新的结果。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传统”与“现代”的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深刻反应延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脉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文明滋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了更为厚重的文明底蕴,由此深刻表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传承中华文明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深度统一。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我们将往哪里去。这样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我们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着对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类型层面的升华和自觉。只有创造新的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国家实力的强大才能转化为文明意义上的兴盛,我们才能以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文明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湖北日报报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