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东湖观点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韩玉霞        发布日期: 2023-10-25
编者按
2023年10月19日,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东湖观点栏目发表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韩玉霞署名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学习强国予以全文转发,现予以转载。
全文如下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的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深入学习研究阐释,才能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主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先进文化的支撑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只有得到先进文化的滋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会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逐步焕发生机活力走向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文化、注重通过文化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要一以贯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思想。
从革命、建设、改革到进入新时代,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它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鲜明体现,也为继续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要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原理,就必须研究清楚这个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进入民族复兴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科学回应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的过程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思想指导新实践。进入新时代,随着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深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更加突出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文化是重要内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文化是重要支撑;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文化是重要因素;在强国建设中,文化是精神力量;在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中,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是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也是新时代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包括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也包括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继续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只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新气象新作为回应新形势新任务,才能牢牢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在文化建设中打开事业新局面。
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蕴含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我们只有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文化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推动中华文明在赓续传统中发扬光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基因密码。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华文明开启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开放,让中华文明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中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开放包容中交流互鉴、取长补短,让中华文明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历久弥新。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秉持开放包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将来,在交流互鉴中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中华文明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守正创新精神。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坚守根脉与魂脉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建设,赓续历史文脉。创新,就是要根据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中,谱写文化建设的当代华章。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