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林昭        发布日期: 2024-01-25
编者按
2024年1月23日,《湖北日报》14版理论版刊发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师林昭理论文章《“两个结合”强化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现予以转载。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理论逻辑
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深刻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回顾百年党史对革命道路和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应时代之需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中国实践的迫切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深刻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在历时性上呈现出时代差异,在共时性上表现出民族特色。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在引发中国社会变革、中国文化更新的同时,也不断进行着自我重塑、丰富和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结合,开启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厚重性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在互相交融激荡中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历史逻辑
从“一个结合”到
“两个结合”的认识飞跃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一直强调并坚持的,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中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法宝。我们党提出并坚持“一个结合”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求索过程,是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探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期间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寻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结合点,反对本本主义,强调实事求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和概念叠加,而是标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问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另一方面打开了文化创新的空间,强化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
实践逻辑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如今,面临更复杂的新形势、更难的新问题,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更重了,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交答案。
“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两个结合”拥有强大的理论创新性,双向激活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力量,一方面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推动马克思主义始终立于时代前沿,另一方面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新的生命力、创造力,在推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实现历史性发展。“第二个结合”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功的内因。经由“结合”,马克思主义更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之上、扎根于亿万中国人民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启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这一深刻“化学反应”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由此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两个结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承担的历史使命,正确引领了未来理论的发展方向。“结合”既是结果,也是过程,“结合”是在长期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与此同时,“结合”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要在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谋求自我革新。通过价值观念的融通、内容方法的会通、逻辑理路的契合,持续推进“两个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的辉煌篇章。
“两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特质。中华文明是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这种罕见的连续性是认识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前提,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之所在。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和文化使然,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