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王皖君        发布日期: 2024-04-12
编者按
2024年4月10日,《湖北日报》A10版理论刊发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王皖君理论文章《“四化”是现代化的共性要求》,现予以转载。
全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会首先聚焦的一个问题,就是回答“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把湖北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来谋划和考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性要求,这是我们持续积极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方法、具体路径、具体形式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
没有“四化”就没有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主题,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所谓现代化,广义上是指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从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和以二元结构为特征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存在着共性: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人口要素和生产生活聚集,成为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规模大幅度扩张的重要因素;城镇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空间依托和人力资本;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的技术基础和市场需求,反哺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信息化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支撑,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总的来说,“四化”是全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共性要求,没有“四化”,就没有现代化,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现代化。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看,“四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关键所在和必然要求。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其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是显著特征之一。
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规模最大的国家,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比最高、增速最快、出口创汇最大的经济部门,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在工业化驱动、市场化改革、土地制度调整、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流动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快车道,以人为本、质量优先的新型城镇化迈入了新阶段;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等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安全性、品质水平大幅提高,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信息化在我国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突出,自1994年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接入互联网,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第七十七个成员开始,古老的中华民族搭上信息时代的快车,激荡起神州大地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的强劲活力。
“四化”有力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业化发展为湖北工业大省地位打下坚实基础。湖北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从1873年第一座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算起,工业化历程已走过15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奠基性的巨制在这里铺展,一大批“武”字头和“三线”企业的建立,凸显了历史对湖北的眷顾: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两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全国五大纺织基地之一,轻重工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奠定了湖北社会主义现代化格局的历史性基础。目前,我省新型工业化以创新引领、需求导向为契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以新型工业化聚势提能,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为湖北奋力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夯实了产业基础。
城镇化发展不断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提速,农民进城是大趋势,城镇化进入快车道。受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我省城镇化速度将逐步由高速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人口流动结构和方向出现新变化,举家进城、就近进城特征日益明显,新市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为百姓计,为发展谋,湖北大力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升级县城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商贸等服务水准,强化与邻近地级市城区的衔接配套,带动周边小城镇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高,全省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为湖北迈向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依托江汉平原和水资源优势,湖北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农业发展从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湖北以全国3.7%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1%的粮食,不但牢牢端稳了荆楚儿女的饭碗,每年还净调出省粮食100亿斤左右。数十年农业发展不断递增的数据,正是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最为直观、有力的证明。目前,我省正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实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加快完善农业供应链体系,创新金融支农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力争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信息化赋能促进湖北“四化”高质量发展。信息化在“四化”建设中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成效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跑出数实融合加速度。赋能工业,湖北制造闻“G”起舞,在建5G全连接工厂超过200家,工业企业上云数万家,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能级裂变增长,2022年产业营收7600亿元;力挺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全省大田种植、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服务人民,提升新型城镇化政务效率,一省联办、跨省通办等一系列信息化服务,为优化营商环境、便民利民创造了条件。
抓牢“四个发力点”持续推进“四化”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型工业化不仅强调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还要凸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信息化进程加速向前,许多新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化更加突出以人为核心,彰显人的居住需求、生活质量;农业现代化面临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以“四化”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需要抓牢四个发力点。
加速推动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让全产业链发展、价值链重塑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命题。要面向“卡脖子”等问题补齐供应链短板,强链补链新兴产业。以五大优势产业为重点打造“51020”现代产业集群升级版,大力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让新型工业化成为引领湖北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引擎。
加快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目前我省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传统城镇化路径仍然是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以产业升级、土地集约、旧城改造、绿色发展为抓手,探索大城市更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产业,提升县域人口集中、功能集成,推动以产兴城、以业聚城、产城融合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集中发展,加强园区要素集约、产业集聚,提升园区创新功能、服务功能、集散功能、文化功能和枢纽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规模效益。
抓实强县工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着力点。适应农村人口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近就业安家需求,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抓实强县工程,分类发展小城镇,打造县城新型城镇化湖北样板。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服务等优质资源向县城下沉,提升新型城镇化宜居水平,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物资设备和技术支持,大幅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和农民收入,促进人口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信息化赋能,是“四化”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的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互联网+”工程和数字经济,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打造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智慧美好城市,提升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水平;以工业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发挥农村电商的重要媒介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产生活现代化,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