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党校声音 >> 正文

李珊珊、姜涛、谭春霞 |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李珊珊、姜涛、谭春霞        发布日期: 2024-07-04

编者按

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如何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珊珊,教师谭春霞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姜涛应邀围绕这个题目进行理论阐释,2024年6月27日,《湖北日报》18版理论整版刊发理论文章,现予以转载。

1


做到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姜 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到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切实落地见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生产力的活力。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全面深化改革使改革实现了由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的深刻转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重点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总体,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一定阶段上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次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正确把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经济体制改革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

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

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下一步,通过破解经济领域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破除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堵点卡点,能够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从现实需要出发,就是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聚焦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改革,不能从书本出发、从抽象教条出发空谈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就是要平衡各种需要和可能,把握好轻重缓急,注重提升改革效能,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支持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既表现为总结经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也表现为把握事物内在联系、揭示客观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新的实践,开创性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正是这些重大理论创新,引领推动了各领域改革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助力谱写了“两大奇迹”新篇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向纵深推进,需要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新的伟大实践提供思想指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注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需要统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新征程上,我们要统筹全局、把握重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问题谋划推进改革。既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又要统筹谋划好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党建等领域的改革,下大气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阻碍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断点淤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更加强劲、保障更加有力。


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李珊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评判标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本质上就是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事业。为解决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我们党启动了改革开放,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规划。当小康目标提前实现,人民的需求从解决温饱转变为追求高品质生活后,我们党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新需要,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目的就在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就业局势长期稳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惠及全民,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人民的需要不断被满足。人民的需要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当旧的需要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要满足人民的新需要就必须不断破除阻碍实现人民需要的体制机制问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始终牢记“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把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谋划和推进改革的立足点,统筹协调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统筹设计改革方案,“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兴起,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非公经济的发展,抑或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保障体制改革、生态环境改善,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很多新思路、新期待、新希望,这些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尊重人民群众想法,为人民群众创造条件,支持鼓励人民群众创新创造,以此凝聚改革智慧、积蓄改革力量。

尊重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能否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改革事业能否成功还取决于能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领导力量和人民的主体力量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党的领导作用和人民的主体作用从来都是一致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党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争取和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要尊重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观念,激发劳动者热情;要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和参与度,以开放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上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理论,不断释放群众活力;要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举措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用好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良好机制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有效收集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总结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经验丰富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理论。

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评判标准

获得感直观地反映了人民对改革成效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以获得感来评判全面深化改革,既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和改革力量,又有利于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方向不变,不断推动改革往纵深发展。

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评价全面深化改革评判标准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政绩。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走进群众,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搞清楚百姓缺什么、需要什么,急需解决什么。要弘扬实干担当的精神,坚持“干”字当头,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善接最烫的山芋,聚焦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设置改革项目清单,全力以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针对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需求选择科学的测量维度、设定科学的测量指标,有效反映不同利益主体获得的具体利益及获得利益后的心理满足程度,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遵循,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必然选择,是被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经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啃硬骨头

谭春霞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并鲜明提出“坚持守正创新”“更加注重系统集成”“重谋划,更要重落实”等方法要求,为新征程上党领导人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方法、指明了实践路径。

全面深化改革要守正创新求突破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守正”是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在坚守立场和原则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创新”才能站稳脚跟;“创新”是关键,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在实际中具体化落实“创新”的理念,才能为“守正”接续不断地提供动力,实现在坚持中守正、在发展中创新。

“守正”的实质是“因正确而坚守”,“正”就是方向、道路、性质、立场之正。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什么方向,坚定什么立场,坚守什么原则,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改,国家治理体系怎么完善?我们要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有主张、有定力,毫不动摇守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正,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守人民当家作主之正,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创新”的特质是“说新话”“干新事”,“新”就是以“说新话”“干新事”为特质的“新”。“说新话”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敢于打破束缚,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使思想与实际相一致,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干新事”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敢为人先,认清现阶段的优势和劣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助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要把握好时代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形势,以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性成果,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和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要系统集成增效能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变革程度深、推进难度大,既需要强化整体推进,又需要加强点面配合,推进各项举措顺利落地和贯彻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系统集成,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像“集成电路”一样集成到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之中,使各个领域协同推进、各类资源充分共享、各类要素相得益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更加”二字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就是要加强对各领域改革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在统筹兼顾中汇聚改革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首先,要以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分析和把握各个领域、方面、环节之间以及各个领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复杂的改革工程中找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功能耦合性;其次,要加强各项改革举措协调配套,统筹考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改革需求,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系统高效;最后,紧紧围绕改革的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攻坚突破,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全面深化改革要精心谋划重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这表明,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贯彻落实、干出实效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

面向未来,立足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客观实际,需要在积极主动与真抓实干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面临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斗争考验,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经受得住来自斗争的复杂挑战与严峻考验,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大胆推进。其次,要讲究战略策略。既要积极主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又要坚持扎实稳健的工作作风,做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既要深入分析改革任务的轻重缓急,按照紧迫程度明确优先顺序,又要根据各项改革任务实际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有条不紊、稳扎稳打地推进各项改革取得实效;既要尽力而为,下决心当改必改、能改则改、改则到位,又要量力而行,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章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最后,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持之以恒,保持历史耐力和战略定力,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锤一锤接着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干在实处,干出实绩,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进中破解难题、实现目标。


湖北日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