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聚焦关注 >> 正文

湖北日报 |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 2024-11-22

编者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源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关系着中华文脉赓续与中华文明传承。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荆楚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传承和赓续红色血脉,推动长江文化的溯源研究与传播展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根本遵循。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的多位专家聚焦主题开展研究阐释。《湖北日报》11月19日理论版刊发部分发言摘要,现转发如下。

1733212660378


推动大别山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王晓琴 贺宗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需要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深刻理解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大别山军民坚定不移跟党走,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革命斗争,不仅主力部队在根据地时能够开辟新局面,而且每一次主力部队离开根据地后,面对敌人的屠杀,仍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守大别山,彰显了大别山军民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红心向党的忠诚。

顾全大局、团结奋斗是大别山精神的底色。以大局为重、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大别山区党群一心、军民一致、团结奋斗、攻坚克难。1946年6月至8月,中原军区部队坚决服从解放战争的全局利益,舍小我、顾大局、勇担当,成功牵制了敌人30多万兵力,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中原部队的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对全局帮助甚大。”黄安战役历时43天,数万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送饭队、洗衣队,不分昼夜地将战争物资送到前线。“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生动再现了军民团结、共同争取革命斗争胜利的壮阔场景。

勇当前锋、不胜不休是大别山精神的特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创大别山革命斗争的新局面;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建立党的组织、最早出现党领导的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大别山创建并出发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主动西征北上、最先到达陕北接应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和陕北红军一道“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被誉为北上先锋。“不胜不休”是大别山人民原生态的话语表达,体现了大别山人民执着坚韧、自强不息的文化性格和朴诚勇毅的民风传统。


充分认识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与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忠诚于党的时代要求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大别山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为共产党人树立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榜样,也必将激励我们不断以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前行。

“顾全大局、团结奋斗”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要求一脉相承。湖北承担着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历史重任。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加需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从革命精神中获得力量。“顾全大局、团结奋斗”承载着无数次越是在紧要关头,大别山军民越是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史实。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必将激励全省上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加深刻理解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到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勇当前锋、不胜不休”与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时代要求一脉相承。“勇当前锋、不胜不休”承载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艰难曲折的斗争故事,这些斗争故事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壮大的历程,也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勇当前锋是担当,不胜不休是坚韧。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勇当前锋的敢闯敢拼的精神,继续发扬不胜不休的昂扬斗志和坚韧革命意志。


切实承担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历史使命

开展研究阐释,擦亮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党史部门、高校、党校、干部学院、科研院所等研究力量必须协同发力,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围绕大别山精神的形成过程、内涵特征、时代价值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推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大别山革命文化的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强与河南、安徽相关研究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大别山精神文本表述等基本问题上进一步达成共识,共同做好大别山精神的研究阐释工作,合力擦亮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

推进保护利用,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大别山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需要整合多方力量保护利用。特别是在活化利用方面,需要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文物和场馆保护利用,让红色资源在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展陈和优秀讲解队伍的传播中“活”起来;大力培育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串点成线,让红色资源在不同主题、不同搭配的丰富线路中“活”起来;鼓励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让红色资源在生动的艺术再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活”起来;大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宣讲活动,让红色资源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中“活”起来。

推进教育培训,让红色血脉代代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要抓住党员干部这一关键群体,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以及红色沉浸式课堂等方式深入开展党性教育,让党员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引领全社会形成弘扬大别山精神的良好氛围。要不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植入灵魂。


让荆楚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活化中传承

李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这次湖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指出“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荆楚文化的重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鼓舞、深感使命光荣。


荆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湖北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直立人、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湖北已发现距今1.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200多处,距今1万年左右的清江桅杆坪遗址是长江流域较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实证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湖北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不少稻作遗存、古城池遗址和陶器,尤其是石家河遗址发现的大型城址、石钺、玉器、青铜器等文明要素,实证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湖北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荆楚大地所孕育和生长的荆楚文化,是长江文化在湖北区域的表现形式,更是长江文化最具代表性样态之一。境内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都是长江中游文明早期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的稻作文明及其他诸多文明要素,实证了长江文明早期的发生发展。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地,楚文化对长江流域乃至中华文明产生过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楚文化中的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舞乐、老庄哲学以及屈骚文学等,在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湖北是三国文化的富集地。荆州、咸宁、鄂州、襄阳、宜昌、十堰等地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生地,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故事传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进程的见证。

湖北是革命文化的策源地和富集地。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了第一枪,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篇章。湖北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祥地之一,是党领导开展武装斗争的策源地,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转折地和战略基地。湖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湖北及周边建立了鄂东南、鄂西北、鄂豫皖、鄂豫陕、湘鄂西、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诞生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的大别山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湖北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湖北共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湖北有可移动文物实际数量218万多件。有3项“世界文化遗产”,有11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00多项国家级、600余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丰富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百花园。


荆楚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和价值

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地方戏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江城武汉文化、现代革命文化等共同构成了荆楚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了荆楚文化鲜明的精神标识,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

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楚国经数代君主的艰苦奋斗,从地方五十里蕞尔小国变成泱泱大国,疆域不断扩大,国力日渐增强。楚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进取史。

大象无形的开放胸怀。荆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以“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胸襟,在南北文化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荆楚特色,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以自身独特之姿深刻感染着周围的文化。

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国政治上有吴起改革、水利上有孙叔敖领导修建期思陂、军事上发明了弩和连弩机、文学上则有屈原的诗歌和老庄的散文,经济、科技、哲学等其他方面都有着创新之举。

上善若水的和谐思想。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楚庄王“止戈为武”,以武维和;孙叔敖“施教导民,上下和合”。荆楚文化中上善若水的和谐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

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荆楚文化蕴含着“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跨越时空,代代相传,积淀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一诺千金的诚信品德。楚人重诺言、重诚信,始终秉持着一诺千金的精神。从高山流水觅知音、韩信“一饭千金”到“信义兄弟”的事迹,诚实守信的品格传扬至今。

这些荆楚文化精神趋时拓新,在现当代不断传承发展,革命时期的大别山精神、改革时期的抗洪精神和新时代的抗疫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精神和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


推进荆楚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加强荆楚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动荆楚文化创新发展,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对文物和文化遗产应善加保护,做好研究。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继续加强考古研究,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传播展示和交流,深化长江文明对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意义论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大考古遗址公园等大遗址保护传承工程的投入力度,提升文化遗址公园的吸引力、影响力,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传承、泽惠后人。

深入挖掘和阐发荆楚文化精神内涵。多方位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突出荆楚文化特色,提炼荆楚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荆楚文化的标识体系,概括提炼现当代湖北精神,加强数智传播,传承和弘扬荆楚文化的优秀基因和精神特质。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展示长江文化和荆楚文化精神精髓。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通过参观、研学、体验等形式,引导全民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坚持“第二个结合”,激活荆楚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进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做好荆楚文化的活化利用。利用“文化+科技”,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创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展示方式。以荆楚文化为题材,提供更加丰富、精准又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协调发展文化场馆数字化服务网络体系,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湖北故事。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活动,打造更具知名度的荆楚文化IP、品牌。文旅发展中更加突出荆楚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推动县域文旅提质增效和“破圈”发展,持续创新文旅业态和体验,丰富荆楚文旅文创产品供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挖掘长江文化内涵 擦亮长江文化品牌

李明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提出,“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为新时期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明溯源,不断挖掘长江文化内涵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下来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具有超大时空体量的大河流域文化共同体,长江文明溯源十分重要。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世界公认。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三星堆遗址,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在湖北,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在2022年考古发掘出“郧县人”3号头骨,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实证了汉江流域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讲好百万年的人类史提供了重要依据与信息。盘龙城遗址距今3500多年,是目前所见夏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城邑,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这一考古发现改写了以往公认的“商文化只存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观点,实证了“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2023年,荆门屈家岭遗址考古发掘有新突破,史前磉墩蔚为壮观,水利系统要素完备,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形成与发展再添关键样本。云梦县出土的数千枚秦汉简牍,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体系……随着新史料与史迹的发现与发掘,考古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长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逐渐明晰,长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湖湘文化、滇文化、黔文化等多个文化区域,不断释放着广阔的研究和阐释空间;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多元文化要素和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时代精神不断丰富着长江文化的时代内涵,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支撑。


文明传承,系统保护长江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长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既包括长江三峡、江南水乡等自然景观,也包括金沙遗址、荆州古城等历史遗迹,还包括龙舟竞渡、屈原楚辞等艺术形式,因此,摸清家底、厘清源流,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是传承好长江文化基因,守护好长江文脉的关键。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大型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和优秀文化展示新方式的集中载体。其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护和传承长江沿岸长久积淀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切实维护长江文化资源特有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对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提供高水平保护利用与可持续活态传承。长江沿线区域均以此为契机,生动作答这一时代课题。如江苏省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N”规划体系,实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安徽省打造皖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和皖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湖南省明确构建“一区七带多点”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格局;重庆市推进十大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四川省初步明确4大类402个重点项目,提出构建“一干三区六江”空间格局等。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核心带”。目前,屈原文化公园、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开工建设,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屈家岭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楚王墓等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建成开放,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为主体的荆楚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形成,为长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传播展示奠定了基础。


文明传播,持续擦亮长江文化品牌

2024年9月14日,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盛大开幕。这场以“赓续长江文脉,共创时代华章”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历时近两个月,在长江沿线13个省(市、区)掀起了一场文化热潮,成为深刻表达中国文化自信的窗口,展现了长江文化的时代活力。在推动长江文明传播展示,持续擦亮长江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湖北大有可为。

提炼一批长江文化标识。对承载湖北长江文化、荆楚文化重要发祥地价值、承载湖北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价值、承载湖北中国近现代重要工业与科教基地价值的代表性遗产、标志性成就、代表人物及思想、重大历史事件等进行系统梳理,从中提炼出不同时期的文化标识与文化精神,进一步丰富长江文明标识体系。

打造一批长江文化品牌。把武汉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中心城市”,让长江国家博物馆和长江文化艺术季成为两大标志性文化品牌;把宜昌打造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三峡大坝为依托,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做好“长江三峡”这篇“水文章”;扩大黄鹤楼、武当山、神农架等知名文化品牌的世界影响力;擦亮“武汉戏码头”“荆楚文艺轻骑兵”等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大众文化品牌;将文化品牌建设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中,努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深耕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推介,打造好长江黄金岸线长江文明溯源之旅(湖北省博物馆、武汉自然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长江世界遗产之旅(武当山古建筑群、神农架、明显陵、唐崖土司城址等)、长江红色基因传承之旅(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等)等十条精品线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推出一批文化创意作品。以数字技术助力长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体验和消费方式,让长江文化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推进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一批展示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文艺作品,讲好长江故事,增强长江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推出更多展现长江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的文化精品,让长江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明的名片。

搭建一批文化联动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群众参与,加强组织协调,统筹长江流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努力搭建政府合作平台、理论研究平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等联动机制,为擦亮长江文化品牌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