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党校声音 >> 正文

梁来成 | 以“卡位竞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 2024-11-27

编者按

2024年11月26日,《湖北日报》理论版刊发公共管理教研部教师梁来成理论文章《以“卡位竞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现予以转载。

173321146625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处理好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城乡关系变化新趋势,摆脱同质化竞争困境,精准锚定县域发展特色,以卡位竞争塑造县域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通过卡位竞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是要深挖潜力制胜特色产业、统筹资源完善城乡服务、深化改革增进城乡活力,打通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通道。


引导县域产业选择擅长的赛道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完备的经济功能,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根据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理论,一个经济体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深挖县域潜力,主动嵌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挖掘县域特色产业和多种经营潜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主攻优势特色产业。纵观全国“千亿县”成员,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产业因地制宜“特色化”。但随着县域竞争环境变化,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应对县域经济中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体系不完善的突出矛盾。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引导县域产业选择擅长的赛道,争先进位。锚定特色优势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在创新、融合、集聚上下功夫,久久为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综合体,壮大县域块状特色产业集群,延长特色产业链条。


加快特色品牌培育。品牌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着力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产品的生命。品牌意识不足、品牌口碑不响是部分县域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做好品牌定位,科学制定品牌发展规划,要通过优化整合区域公用品牌、县域公用品牌,集中力量打造“叫得响、立得住、过得硬、传得开”的县域产业品牌,带动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地域特色的“山水”品牌“红绿”名片集体亮相。完善对品牌建设的激励制度、强化品牌保护机制和品牌宣传推介制度,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持续推动区域公用品牌规范有序发展。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强县工程,产业是最大的支撑和增量。要引导县域一体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引进培育、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县域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引导各地借力借势,聚力招大引强,完善项目跟踪洽谈督促、要素协调保障等机制,引进更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加快县域省级以上开发区提档升级,促进园区向县城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夯实县域高质量的产业支撑。在农业领域,围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从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农业装备水平的提升、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是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来,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导向下,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乡村面貌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城镇相较依然存在一定的落后和滞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统筹完善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把更多优质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持续积累荆楚大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胜势。


提升县域服务承载能力。县城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治理,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各项工作。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城乡融合发展,要扎实推动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注重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推动县城公共产品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相匹配,提升县城社会治理水平。发挥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坚持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完善县域服务制度体系。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融合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市县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平台向镇村延伸,细化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服务。完善县域教联体、医联体等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托信息技术,推动县乡之间、县级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整合各类资源和服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逐步实现县、乡(镇)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全县域通办和全流程效能监督。


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完善县域志愿服务组织孵化机制,支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大力培育发展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的社区组织,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推动在新建住宅物业公共服务用房规划时设置志愿服务空间,打造具有县域特色、行业特点的志愿服务站点。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整合辖区内各类志愿服务阵地,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推进各行各业志愿服务队伍利用专业特长为社会作贡献。


积极寻找可以创造竞争优势的改革缝隙


抓改革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需要积极寻找可以创造竞争优势的改革缝隙,将其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行突围,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注重规划统筹。城乡融合高水平发展离不开规划引领。统筹推进三大都市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资源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强化统筹规划、规划统筹,以政策合力形成强大的工作向心力,在全省范围内优化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


深化赋权增能。进一步探索扩大县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自主权,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完善赋权事项“一事一议”承接落实机制,增强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承接能力,保证赋权工作精准落地,防止放管脱节、一放了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县乡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使得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用活财税政策。遵循财政资金“钱随人走”原则,加快完善推动共享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探索县域横向财政合作机制,消除阻碍城乡融合内生发展动力的财税壁垒;推动县域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机制构建,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借鉴浙江、上海等地经验,建立乡村振兴基金,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县域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用,支持市县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