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 2025-07-09
编者按
6月29日,《湖北日报》04版论丛板块刊发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施宇副教授文章——《当好支点建设的“一线总指挥”》。现予以转载。
推进支点建设,县域是重点。县委书记作为党在县域治理中的“一线总指挥”,是连接党中央决策部署与基层实践的关键枢纽,其能力、作风与精神状态直接关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今年5月,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培训班开班式对县委书记提出“响当当、硬邦邦、嗷嗷叫”的要求,这不仅蕴含着鲜明的实践导向,更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推进湖北建成支点的内在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引,筑牢科学执政能力根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目标和发展动力,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对于县委书记而言,“响当当”的工作能力绝非空谈,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中锤炼而成。
从认识论维度来看,县委书记需深入基层、扎根群众,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县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形成科学的决策思路。这一过程正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辩证发展的体现。只有不断从实践中获取真知,才能避免“拍脑袋决策”,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从实践论角度分析,“响当当”的能力体现在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上。面对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诸多挑战,县委书记必须具备统筹协调、攻坚克难的本领。例如,在推动产业发展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把握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培育特色产业,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彰显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响当当”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核心要义。县委书记的工作能力,最终必须落实于为群众谋福祉之上。唯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拥护,才能真正实现能力的“响当当”。
坚守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夯实作风建设政治保障
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硬邦邦”的作风建设要求,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原则的坚守与践行,深刻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具体要求。
“硬邦邦”首先体现在坚定的政治立场上。县委书记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政治上清醒坚定,才能确保县域发展不偏离正确方向。
在作风纪律方面,“硬邦邦”要求县委书记严守党的纪律规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求党员干部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县委书记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以务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同时,要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决心,坚守廉洁自律底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群众信任,为县域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硬邦邦”的作风还体现在敢于担当上。面对矛盾问题,县委书记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迎难而上,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和无畏的勇气推动工作落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在干部作风上的重要体现。
传承马克思主义奋斗精神,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蕴含着鲜明的奋斗精神,强调人类通过不懈奋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嗷嗷叫”所倡导的干事创业精神,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县委书记作为县域发展的“关键少数”,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嗷嗷叫”的劲头积极主动作为,推动县域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只有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嗷嗷叫”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县域发展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县委书记不能因循守旧,而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勇于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例如,在数字经济浪潮下,积极推动县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以创新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嗷嗷叫”的精神也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县委书记传承这一精神,能够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热情,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攻坚克难促振兴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