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日期: 2025-08-13
编者按
8月5日,《解放日报》10版思想周刊板块刊发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教师张瑾文章——《引领具身智能“四重跃迁”》。现予以转载。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具身智能成为场内焦点之一。如果说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传统人工智能是存在于数字世界的“离身智能”,那么“具身智能”则赋予人工智能一个物理实体,使其能够通过与物理世界的直接交互来感知环境、理解任务、作出决策并执行行动。这不仅让机器拥有了“身体”,更推动其实现从“会思考、会说话”到“能感知、会做事”的质变。
第一重跃迁:多模态融合感知构筑通往物理世界的“超级感官”。
构建一套能够全面、精准、实时理解物理世界的“超级感官”系统,是具身智能产业化的基础跃迁。近年来,以“电子皮肤”和高分辨率触觉传感器为代表的技术取得长足进步。通过结合相机图像与触觉反馈来优化抓取策略,使得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从而可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物理交互任务。
第二重跃迁:大模型驱动决策赋予智能体“自主思考”的智慧大脑。
过去,为机器人指派一项新任务,往往需要耗费编程工程师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导致机器人通常只能作为执行单一任务的专用设备。基于大模型,用户有望通过自然语言下达指令,让机器人在工厂、仓库、医院、家庭等不同场景中执行不同的任务。伴随从“专用设备”到“通用平台”的跃升,潜在的市场空间和投资回报率将呈指数级增长。
第三重跃迁:高精度灵巧执行锻造“知行合一”的强大物理能力。
一个灵活、稳定、有力的“身体”,是连接智能决策与物理现实的唯一桥梁。这一跃迁的实现,有赖于核心硬件的持续突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灵巧手”。人手是自然界演化的奇迹,集力量、精度和高度敏感于一身。复刻其能力,是机器人领域公认的“圣杯级”难题。
与灵巧手同样关键的,是作为机器人“肌肉和关节”的执行器。高功率密度、高扭矩、高精度的伺服电机和减速器,是机器人实现流畅、快速、有力运动的基础。将数十个这样的高性能关节,连同传感器、控制器和能源系统,高效地集成在一个仿人形态的结构中,并实现动态平衡与协调运动,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第四重跃迁:人机物网络协同迈向“群体智能”的产业新生态。
在未来的工厂和工作场所中,机器人并非简单地替代人类,而可以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它们将承担高重复性、高风险、高强度的任务,如在化工生产线上搬运有毒物料,或在半导体无尘车间内进行高精度操作,从而将人类从繁重和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决策性和价值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由机器人集群构成的“群体智能”,还有望催生具备超强弹性的供应链、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生产体系,以及更加高效、智能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生产力的提升,更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是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