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频道 >> 科研处 >> 正文

湖北日报 | “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省委党校召开

来源:湖北日报、长江云新闻         发布日期: 2023-09-27

论坛1

论坛2

秋季的省委党校校园,丹桂飘香,硕果满枝。9月24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省委党校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杂志社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时代要求、现实意义、方法路径、价值旨归等内容研讨交流。以下为部分发言摘要。

学术1

学理化是体系化的内在要求

学术2

韩庆祥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校委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当前,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需要进入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新阶段新境界新水平。学理化是体系化的内在要求。学理化,就是阐释学理化、表述学术化、概括凝练化、建构逻辑化和体系完备化。应从历史方位、哲学根基、体系主干、体系枝干、全面保障、领导主体、原创贡献等方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我国发展起来后两个大局背景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其哲学根基,是以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其体系主干,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新发展理念、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战略安排、全面保障等,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发挥和彰显党校的独特优势独特价值

学术3

赵斌

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湖北省委党校将发挥思想理论建设重要阵地的优势,在全面系统开展理论研究上彰显独特价值。依托完备的学科体系、专门的教研机构、专业的人才队伍,分学科领域开展系统研究;依托名师工作室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贯通研究。发挥紧密联系实际的优势,在聚焦重点促进理论创新上彰显独特价值。重点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在回应时代、解答现实的过程中服务党的理论创新。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的优势,在走深走实开展理论武装上彰显独特价值。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专题课程,进入党校课堂。发挥党委重要智库的优势,在贴近实际推动理论运用上彰显独特价值。依托湖北的智库平台,整合教师、学员和党校系统、省内研究机构力量,开展前瞻性、政策性、应用性研究。

从四个方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

学术4

王炳林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

要从四个方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一是把握理论的核心要义,即四个根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根本方法,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立场;二是把握理论的精髓,即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涵盖了党的创新理论活的灵魂,也会随着实践不断往前发展;三是把握理论的战略重点,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是把握理论的主体内容,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随着我国的实践发展,主体内容也会有所发展。

重视理论体系化的逻辑起点

学术5

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

探讨党的创新理论逻辑体系的方法论问题,要重视理论体系化的逻辑起点,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到了哪里”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到了哪里”的理论起点,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走到了哪里”的实践起点等。重视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逻辑前提,深度思考时代性特征,凝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重视问题的逻辑,即“问题在哪里”,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的三大时代性问题及其原创性回答。重视理论的逻辑,关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尤其重视把哲学理念转化为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重视实践的逻辑,聚焦“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各个方面。

从哲理上学习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学术6

石云霞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揭示的人类根本利益关系,是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哲学。它所揭示的人类根本政治关系,表征一种新的政治观,是新时代的国际政治哲学。它所揭示的人类最一般的社会关系,表征一种新的社会历史观,是新时代的世界历史哲学。三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理上学习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升华为世界谋大同的精神境界,进一步增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历史主动性。

关键是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学术7

钟明华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实现和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关键是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而非只是对其概念、范畴和命题等的简单集合与形成过程的一般梳理,必须按照认识运动的规律,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理论体系内部诸要素的关系和结构进行再现和把握,从而揭示出理论自身形成的内在规律。由此可见,体系化的建构既是一个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也是认识和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与此同时,必须重视学理化的话语表达问题,处理好政治、政策性话语、文献、文件语言和学术话语、学科语言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合规转换,从而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学理性阐释。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把握六对范畴

学术8

陈曙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把握六对范畴,即传统与现代,“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体现“两个结合”的结晶;“根脉”与“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为魂,它是根与魂的结合;“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是浅层次的反应,“化学反应”是深层次的反应;文化包容性与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容了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元素,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没有主次、没有轻重;多元文化与共同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层次分明的文明体系,是不断升级、海纳百川的文化生命体。

全面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

学术9

李海青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阶段分别得到相应的强调与突出。现在经常提及并被认可的诸多传统理念,往往难以轻易地辨识其精华与糟粕。就此而言,我们必须努力保持自觉的反思意识。要客观全面对待传统文化,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并创新发展,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形成权威性统一性内容体系

学术10

宋俭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理论主题是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主题表述符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对于主要内容的学理阐释,需要紧密结合“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内容框架,按一定的理论逻辑对主要内容做学理整合和理论概括,以形成一个权威性、统一性的内容体系。“六个坚持”“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关于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原创性贡献

学术11

解丽霞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观点,如新质生产力、数字生产力、环境生产力、海洋生产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四大原创性贡献:一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三者关系进行了创新叙事;二是对智能化时代追求更高的新型生产力提出了新要求;三是强化了变革生产方式推进生产力发展;四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中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核心目标在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新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内在契合的三重逻辑

学术12

关锋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一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具体实践展开的良性互动。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结果。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初心和践行使命同频共振。幸福和复兴这两个核心概念,意味着富强不可或缺。人民、民族这两个核心概念,都具有明显的共同体意蕴,强调的是整体、大多数。中国、中华这两个核心概念,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国情、尊重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体系化与学理化的统一

学术13

李双套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马克思主义理论历来强调体系化,其具体观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为依托。研究马克思主义不能因为强调某一具体观点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整体,而是必须深入到马克思主义整体的内部进行系统性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强调面向以实践为核心的体系化理论。学理化是马克思主义体系化的前提。学理化就是科学化、规律化。马克思主义是体系化与学理化的统一,体系化是学理化的形式和手段,学理化是体系化的实质和目的。

系统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理论体系

学术14

李珊珊

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我们党在系统推进党的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中积累了重要历史经验:以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党的各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系统观念,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概括总结为党的理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以党的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形成体系化科学化的理论。系统推进党的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就是要系统建构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理论体系。这就需要牢牢把握党的理论创新的“魂脉”与“根脉”,从“两个大局”的现实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进理论创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始终坚持守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根和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形成一系列观点论断的有机整体。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有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新时代新征程,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使党的创新理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据了解,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首次在省级党校办会,意味着研究会与高校、党校系统融合发展、协同回应时代课题与重大理论问题进入新阶段。

湖北日报

1.“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省委党校召开

2.推进党的创新理论 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走深走实

长江云新闻

1.“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