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校(院)工作指导处        作者:咸宁市委党校        发布日期: 2023-12-07
近年来,咸宁市委党校始终牢记“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围绕“打造一批精品课、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撰写高质量资政报告、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一精三高)目标,抓实“以研促教”,加强智库建设,提升了办学治校质效。
抓实能力提升,多措并举“强底子”。针对教师队伍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着力做好强基固本工作。大胆“走出去”。积极开展外出培训,鼓励教师赴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各兄弟院校学习交流,开拓视野,充电取经,近3年来共计派出教师赴省内外培训多达60余次。着力“请进来”。组织召开科研咨政能力提升培训班、理论研讨会、综合性论坛、学科类讲坛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邀请省委党校、市社科联、市委政研室等科研方面的领导专家授课,广聚名师大家、共话学术焦点,激发教师的科研兴趣,提升科研能力水平,形成多元化的党校智库人才梯队。安心“沉下去”。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激发思想火花,群策群力开展学术攻坚;以校刊《中共咸宁市委党校学报》为平台展示教学科研成果,由常务副校长担任主编,人人争当编辑,个个都是作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中共咸宁市委党校学报》以精湛的办刊质量多次被评为“咸宁市优秀社科期刊”。在《咸宁日报》开设“党校之声”专栏,三年来党校教师发表理论文章68篇,全方位、多层次、高频率地发出“党校好声音”。
抓准选题方向,服务中心“压担子”。针对科研选题不精准、服务大局不紧的问题,着重做好精准施策工作。建立“实践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教研咨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实现党校科研由学术导向到问题导向的转变。加强与“两办”、市委政研室、市社科联等单位的合作,定期形成科研选题,坚持“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到哪里,就紧跟到哪里;重点是什么,就关注什么”,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为党建诤言献良策。推行“揭榜挂帅”等办法,引导教师全员参与决策研究,积极申报市级以上课题,打造项目攻关团队。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党代会、人大会等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咨询工作,密切科研工作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注重基层党建、流域综合治理、红色文化、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跨学科研究,抓重点、聚焦点、疏堵点,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使科研咨政工作更好地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2023年以来,我校教师共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理论文章52篇,立项省市级课题18项,获得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18次。党校不仅成为引领全市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高地”,更成为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高水平新型智库。
抓强工作合力,整体联动“铺路子”。针对科研合力不强的问题,着重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坚持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整合核心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跨层级的研究团队。一方面整合党校系统力量。建立省市县三级党校科研工作协同机制,多次邀请省委党校专家赴我校授课并传经送宝。积极承办省级理论研讨会,2022年7月成功承办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法学学术研讨会,取得良好反响。我校多次成为全省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中投稿数量最多、获奖数量最多、获奖等次最高的党校。今年,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先后赴咸宁就乡村振兴和共同缔造开展深入调研,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整合学员力量,建立学员参与党校决策咨询研究机制,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实现党校教师理论优势与学员实践优势的优势互补。2022年我校获得市级以上领导签批38篇,其中以学员为主笔、由教师辅导的咨政报告多达32篇。
抓优激励机制,完善制度“搭架子”。针对科研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着重做好建章立制的工作。构建“1+N+N”的科研工作机制,即每个科研板块确定一名牵头人、N个教师参加、负责N个专题,形成了人人参与科研、个个负责专题的氛围。进一步用科研情怀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身为党校教师、站稳三尺讲台的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优化科研生态,制定科学的科研激励约束机制,对精品研究成果加大宣传,并进行表彰和激励,加大科研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实践锻炼力度,把智库研究成果纳入干部选用、精品课参评、职称评聘、年度考核、外出学习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校先后有14名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骨干得到提拔重用;3名教师被推荐为湖北省先进宣讲个人;3名优秀教师推送参加省级精品课比赛,先后荣获2门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1门省委组织部好课程、2门全省社院系统精品课。全校人心思齐,人心思进,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认认真真做学问,扎扎实实搞科研,形成科研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