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频道 >>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 >> 正文

胡荣涛 | 做大武汉都市圈能级规模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胡荣涛        发布日期: 2024-01-24

编者按

2024年1月5日,《湖北日报》08版论丛刊发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教师胡荣涛理论文章《做大武汉都市圈能级规模》,现予以转载。

截图_选择区域_20240304172115

发展能级是衡量都市圈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指征,提升发展能级是成长型都市圈建设的重中之重。

优化结构模式,提升都市圈空间能级。

武汉作为滨江富水的超大城市,肩负防洪排涝等公共安全职责,破解“大城市病”,谋求可持续发展,不宜简单沿用“摊大饼”式的规模扩张模式。武汉都市圈次级城市历经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城市功能具有综合性。武汉都市圈应因势利导,变沿城市环线向外拓展模式为组团式格局发展模式。武汉要推进中心主城区功能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非中心城市职能向外围疏解,促进都市圈次级城镇做大做强,形成职能梯度分工、产业紧密合作的城市结构格局。同时,进一步强化武汉都市圈城市之间的连接,加速沿城镇发展轴带的高快速路、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市郊铁路等复合交通走廊建设,加快构建更高密度和快速度的交通网络,引导人口、产业、城镇空间沿轴带集聚拓展,为更多工作在都市圈核心区域的人口提供相对接近工作地点的、便捷的居住场所,减少长距离通勤。

强化特色优势,提升都市圈经济能级

武汉都市圈应充分发挥科教、交通、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整合与品牌创建,吸引更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及其区域性总部落户,提升整体经济能级。要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核心功能,强化特色优势,构建协作互补的功能网络。科技创新要聚合都市圈优势科教资源,聚焦智能网联、芯片、北斗等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实行联合攻关,着力提升光谷科创大走廊创新能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北斗等优势产业,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都市圈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共建新兴金融中心,联手打造都市圈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共同培育发展品质消费、时尚消费、服务消费、体验消费,合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促进都市圈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物流运输要加快建设内外联通、融合联动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一批综合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做大做强武汉新港、鄂州花湖机场、鄂州三江港等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整合武汉都市圈文旅资源,畅通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丰富、充实旅游体验,打造世界级山地风景区和世界级魅力湖区。

美化生态环境,提升都市圈绿色能级

探索都市圈绿色发展模式,以流域综合治理守牢发展底线,立足武汉都市圈水、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特征,划定增长边界,强化长江流域、汉江流域综合协同治理,加强重点湖泊和湿地保护,加大空间增长的精细化管理和底线刚性管控。最大限度地保留以河湖、山林、湿地为核心的区域生态要素,保护都市圈生态格局完整性,构建开放、连贯、可达的绿色生态空间。在都市圈网络状的轨道交通线之间,可适当布局郊野公园,兼顾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宜居发展。注重保护湖滨生态敏感区,开展退渔还湖、清理不合理占用湖滨湿地和湖岸线等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湖滨缓冲区保护和修复。保护长江干支流两岸生态空间,严防洪涝风险,深入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区域协调工作。深入调查污染源,及时清退污染严重企业,并在都市圈内推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协调工作。

突出临界作用,提升都市圈协同能级

优化武汉新城规划体系,打造“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协同和梁子湖水环境共同保护,将武汉过密人口、科教资源、产业资源向鄂、黄、黄适度疏解,进而拉动周边发展。临界区域应在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中选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将重点聚焦在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规划管理方面,可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搭建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生态保护方面,建立统一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主要水体生态管控制度,构建跨区域一体化管理服务机制。要素流动方面,推行人才资质互认共享,建立要素跨区域交易平台。财税分享方面,实施税收征管一体化和办税服务平台数据交互,对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属地方收入部分实行跨地区分享。

扩大外贸功能,提升都市圈开放能级

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增强口岸功能、贸易功能、开放功能,提升都市圈开放水平。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落户武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和经贸合作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企业,更好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提高国内母体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依托花湖机场探索打造内陆自由贸易港,逐步实现贸易、投资、跨境收支、运输、营商便利化。结合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长江多式联运中心、武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目标任务,高位统筹规划综保区和中欧班列(武汉)的发展和运营模式,强化协作融合发展,提高班列运营水平,提升综保区开放能效。大力引进和发展国际物流、物流金融、跨境电商、保税加工等外向型产业。共育外贸新业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发展海外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国际供应链平台。加快进出口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构筑集通关、市场信息、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跨境电商平台,推动内外贸衔接联通、一体化发展。

对接国家战略,提升都市圈区域能级

发展都市圈并不意味着单个都市圈的自我循环与“单打独斗”,不仅要处理好都市圈内部协同发展的关系,还要立足于国家战略布局,处理好与其他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加强武汉与长沙、南昌中心城市与都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推动城市错位发展,共同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解决长江黄金水道“中梗阻”问题,打造“水上高速”。在产业分工上,武汉都市圈应重点强化在高新技术产业、国家交通中转和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切实推进与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经济协作与产业互补。

湖北日报报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