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 2025-01-24
编者按
近日,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教师胡荣涛应邀接受湖北日报记者采访,访谈记录以《明确“身在何处” 笃定“走向何方”——在“支点建设”中深刻把握湖北发展的方位》为题,刊发于2025年1月16日《湖北日报》论丛版,现予以摘转。
聚发展态势、各类优势、奋发气势、浩荡声势
湖北日报记者:湖北可聚之“势”、必聚之“势”有哪些?
胡荣涛:聚势,就是将各种资源、能力或优势集中起来,以实现预期的目标或愿景。湖北可聚之“势”、必聚之“势”,既有物质层面之“势”,也有精神层面之“势”,含有形之“势”,也含无形之“势”。
乘势集聚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这几年,湖北顶住疫情重创,全省发展一路顶压前行、一路回升向好,走出了一条“疫后复苏—复元打平—重回赛道—修复向好—聚势突破”的昂扬向上发展曲线。同时,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赋能,为湖北发展不断巩固、集聚了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持续积聚长期积累的“各类优势”。湖北具有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得水独优的资源禀赋,在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独特优势。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全域创新格局深入构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布局中的重要一极。湖北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着力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新”的动能更加强劲,强的支撑持续夯实。在科教、产业、区位、交通、生态等方面长期积累的综合优势,让湖北“稳”的基础持续巩固、“进”的氛围更加浓厚。
着力凝聚克难攻坚的“奋发气势”。湖北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气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建成支点”的要求相比,湖北发展的整体能级还有待提升,以增强战略支撑力;科技和产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以增强硬核竞争力;流域综合治理、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以增强生态承载力;对内对外开放还需进一步扩大,以增强要素集聚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进一步协同,以增强辐射带动力。这些都需要着力凝聚克难攻坚的奋发气势,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
广泛汇聚众志成城的“浩荡声势”。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众志成城的事业,是全省上下的重任。万里长江第一桥“天堑变通途”,“武字头”重器挺起共和国工业脊梁,“九八”抗洪铸就钢铁长堤,抗疫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拼来山河无恙……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以攻坚克难的斗志、一往无前的决心、战无不胜的信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了恢弘壮阔的英雄史诗,汇聚了全省上下众志成城的浩荡声势。
争取今天相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相较今天做得更好
湖北日报记者:“广阔前景”不会自动变为现实,“大有可为”更待奋发有为。加快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需要我们发扬什么样的工作作风?
胡荣涛:“聚势突破、整体提升”,一方面要敢于与好的比、与快的赛、与强的竞,着力把湖北优势显出来,把短板补起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湖北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全面塑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新动能,坚决冲破保守僵化思维,勇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瓶颈”,构建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着力强化湖北区位交通优势,全面梳理交通运输各链条各网络,补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短板弱项,加快联网补网、强链提速,畅通国内大循环湖北节点,做强国际大循环湖北枢纽。努力重塑湖北现代产业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全省各地要目光向内纵向比,争取今天相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相较今天做得更好。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断集聚延伸、引向深入,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突破新的发展关口,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推动支点建设,应有时间观念、紧迫意识,充分发扬敢打敢拼的工作作风,做到高效率、快节奏、扎实干、有作为。
“广阔前景”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而是需要艰苦攀登、艰难跋涉才能到达的高峰。只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踏石留印的奋斗精神,坚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姿态,坚守滚石上山、不胜不休的坚韧作风,就一定能够将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强势崛起的坚实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