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 2025-08-01
编者按
7月30日,《湖北日报》07版理论板块刊发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郝华勇文章——《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现予以转载。
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经济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有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学出自信担当
掌握核心要义。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系统理论概括,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新时代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感悟其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认识到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增强运用这一思想分析形势、应对挑战、解决难题的理论自信。
提升工作能力。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要深刻理解稳中求进、系统观念、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等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把握经济工作的政治性,做到既能从宏观着眼谋全局、抓大事,又能从微观着手,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强化使命担当。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全面把握其实践要求,紧密结合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任务,紧跟经济形势变化与工作要求,发挥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优势,发扬务实工作作风,切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经济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各类要素、各个产业、各项政策,做好经济工作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注重统筹协调,加强部门间、区域间、政策间的协同配合,避免“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做好经济工作,关键在于学好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好以下五对关系。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根据经济形势协同用好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统筹用好各类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统一。
提升改革攻坚能力
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必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改革靶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问题,这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精准施策,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壁垒,规范竞争秩序,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以改革攻坚能力推动问题解决。面对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需要以强大的改革攻坚能力推出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持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集中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以改革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扎实推进等。这些举措瞄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靶向施治,有效激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持续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注重各项改革的协同发力,例如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形成改革合力,释放更多创新创造活力。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要求。
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立足新发展格局,从宏观和长远视角分析经济发展趋势。例如,预判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方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革命对产业格局的影响,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和生产的长期作用等,从而提前布局,避免被动跟随,还要建立健全风险监测体系,及时识别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点。
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需提前制定差异化的应对预案,避免临时仓促应对。注重政策协同与工具创新,经济风险往往具有关联性,需统筹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各类工具,加强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形成化解风险的合力。还要具备精准拆弹能力与底线思维,对于已经暴露的风险,要坚持“果断处置、守住底线”,防止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发扬斗争精神。勇于应对挑战,特别是面对外部势力的遏制打压,如技术封锁、贸易保护主义;内部发展的瓶颈制约,如资源环境约束、创新能力不足,要坚定信心,主动作为,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内需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式积极应对。
持之以恒抓落实
“稳中求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总基调,核心在于处理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实现动态平衡。
“稳”是前提和基础,目标是守住底线、稳住大局,为“进”创造条件。例如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稳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保障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稳住物价水平,防止通货膨胀或通缩对经济运行造成冲击。“进”是方向和动力,核心是在“稳”的基础上积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例如通过深化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扩大开放提升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结构推动经济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等。
抓落实强调的是执行力、韧劲和钉钉子精神,确保政策不打折扣、目标如期实现。聚焦“精准”抓落实,经济政策往往具有针对性,需结合实际情况细化落地,避免“一刀切”,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直达经营主体。强化“责任”抓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表、路线图,增强工作紧迫感。保持“韧劲”抓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实现时度效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