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频道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正文

学习强国 | 江雨:走进田间地头,才能走进百姓心头

作者:江雨        发布日期: 2022-05-15

2021年11月底,我接到《是这个理》节目的选题通知,要求调研秭归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如何凝聚流动党员,如何服务群众。这是一个好选题,这个题目既观照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又心怀最基层百姓的生存冷暖,有高度又有温度。如何不负信任,做好这个选题,唯有扎实调研。本次调研和拍摄历时15天,辗转宜昌市西陵区、伍家岗区、高新区、秭归县、水田坝乡、永吉村,调研对象有录音采访记录的二十三人,随机采访人员众多。参加了数次服务中心组织的活动,并与采访对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体会到了唯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走进百姓心头”。

对于常在书斋里的我来说,整个过程收获丰厚。因为实地调研是与不同群体直接交流沟通的最好方式,让我有机会直面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他们”,也使“我”有机会暴露在不同以往的另一种目光的审视之中。当身处不同环境并学会改换视角来观察时,平时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获得了新的意义。调研不仅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世界,还让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去“成见”,破“固执”。

调研之初,我迫切想寻找支撑王华君做这些事情的动力,他为什么要做“雷锋”出租车队队长;为什么要成立“王华君志愿服务队”;为什么要坚持8年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让859名流动党员找到组织,让4万2千名秭归在宜农民工找到“家”。当我看见,作为十九大代表,他个人如今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开出租车时,我很震动。当我看见,“王华君志愿服务队”有越来越多农民工主动加入且以做志愿者为荣时,我很感动。当我看见,他曾自费率领40多位永吉村村民去重庆考察三次,终于说服村民,把不适合脐橙存活的高海拔地区的橙子树替换成栽种“樱桃李”树苗时,我很激动。他常对我说,不是他王华君个人做成了这些事情,而是赶上了好时代,在为社会、为群众付出时,他是在感党恩。

随着调研深入,我逐渐打破固有观念,真正“看见”了王华君团队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前行者,这群农民工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农民。

王华君因家境贫寒,17岁离开永吉村走进宜昌城打工。他的哥哥王小乐也是在同样的年龄去宜昌打工,村里曾教过兄弟俩语文的王功坤老师告诉我,王小乐初中成绩特别好、尤其语文成绩拔尖,但因为家徒四壁,他亲手把高中录取通知书扔进灶膛烧掉,以免让父母两难。采访王小乐时,谈及这段经历他依然充满遗憾,但他告诉我这么多年其实并未放弃文学梦,曾经边打工边手写了二十万字小说书稿,在辗转投稿途中遗失,他痛不欲生。但他又安慰我说,如今已经会用电脑写作,依然在尝试把这部书稿补齐、写完,为了这个目标他愿意放弃娱乐生活、无效社交。而且他并没有被农民工兄弟们疏远,反而大家很愿意在生活中关照他,帮他圆梦。

乔清荣也是初中毕业就来宜昌城打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空调维修技术。在他15岁时母亲因重病无钱医治,恓惶去世,这是他内心永远的遗憾和伤痛。他告诉我,刚做学徒时,当他出勤修理卧室空调挂机,只要看到顾客床头柜上摆着药瓶,几乎可以肯定是家有慢性病或者重病患者,他一定不会收取维修服务费,仅帮老板收零件费。想着大家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也算是隔着时光在遥遥尽孝,弥补心里的遗憾。如今他已是格力空调在宜昌最大的经销商,功成名就之时,年少时的遗憾促使他想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志愿者周琴芳通过多年打拼,也已经从农民工成为装修公司的老板,她对我说,每当支部通知她来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时,她会觉得特别荣耀,放下手头工作马上就来。每次做志愿者也冲在前,如果某一次活动没有通知她,她会担心是不是自己做志愿者没做到位,不断反省。她期望每次都能参加集体活动,她对我说她很羡慕我,因为我在体制内工作,有组织,有集体,才有安全感,而她的工作虽然挣钱不少,但总有漂泊感。所以她愿意投身志愿者,组成共同体,构建大家庭,让刚刚从乡里入城的农民们也能感受集体温暖。

“泄滩包子”品牌创立人王伟说自己刚进城打工时,曾经有借钱报名学习做包子技术的经历,所以如今开连锁店以后,他免费教创业农民做包子和经营管理技术,因为体会过创业之初的艰难,所以更愿意帮助别人度过最初的难关,就像帮助曾经的自己。

从在工地搬砖干起,农民工李宁如今已经贷款购买了两辆挖掘机,月收入不少。他说少不经事来宜昌谋生时,面对五光十色的城市,他曾走过人生的弯路,家人一度对他非常失望,所以如今跟着王书记做好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一种生活的必须,唯有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生活,才能让家里人放心,他想做两个女儿成长的榜样,想家和万事兴。

谭复红年纪稍长,是城市化进程中第一批打工者,从手工做家具到开办家具厂,九十年代就已是身价百万的农民企业家,彼时他虽然钱包鼓鼓,但人生价值迷茫,如今在服务中心里他是最积极的志愿者,他认为做好事让他寻回自尊,不用再跟过去一样靠花钱请客买尊重,帮助他人让他获得心灵真正的安宁。他常常写诗,被大家戏称为“农民诗人”,他说过去“花天酒地似天堂,麻将桌上是战场,歌厅酒吧更疯狂,人生价值渺茫茫”,而现有“一团散麻扭成绳,感谢组织领头人,众人牵手齐奋进,奔向小康好前程!”。作为预备党员,听党课后谭复红深受震动,他写到:“在外打拼几十年,挖空心思只想钱。自从加入党组织,现在思想已改变,爱国爱党必在先,然后考虑再赚钱。”他喜欢大家称呼他为“诗人”大于称呼他“谭总”,他说会挣钱的人很多,但写诗是他个人独特价值的体现。

他们的叙述都很平实,但无不体现对个人负责、对家人尽责的担当,无不体现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他们对组织朴素的情感常常让我动容,他们都是命运的强者,生活待之以痛,他们报之以歌。

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乡土中国里的善良、坚韧、勤劳肯干;也体会到新时代中国人的进取、互助、公民意识,他们是最基层的劳动者,他们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内生动力、勃勃生机。

和他们在一起时,我被他们乐天知命的生命力感染,生活就是苦乐交织但绝不停歇往前走。走进工地登上挖掘机时我不会正确带安全头盔;走进印刷厂折叠打包箱时我笨手笨脚;走进果品打蜡车间分拣脐橙时我茫然无绪。很新奇也很迷茫,一如当初从农村刚走进城谋生的他们。我作为一个体验者偶尔体验他们的生活,但这就是他们平凡的日常,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艰苦劳作,饱受白眼后的咬牙坚持,才能积攒一个有希望的明天。

调研中,我几次问王华君,8年里坚持组建农民工流动党支部难不难,苦不苦。他说无钱、无人、无办公地点,尤其无人理解、无人支持时确实很苦,但这个过程的历练也非常重要,解决一个问题,就相应提高了一点能力,回过头来看甚至挺佩服自己。王华君的经历与心路历程是农民工蜕变为“新市民”的缩影,靠着双手解决温饱甚至最终致富的农民工们,他们扎根城市以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他们需要归属感,需要尊重,更需要自我实现。

从农民到农民工,从农民工到“新市民”,城里人对他们的真诚接纳和客观认识也许有长远的路要走,但他们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他们逐渐赢得了本属于他们的尊严,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书写,是大时代的底色,青山一道共担风雨,河海无边共揽波澜,他们是值得我敬重的人。

作者:江雨(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教师;《是这个理》第43期《此心安处是吾“家”》主讲人)

报道链接:

◎ 学习强国

◎ 荆楚网

◎ 长江云

◎ 湖北社科网